中学德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德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德育心得体会1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因此,人们从接受教育开始,音乐教育就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音乐教育都是实施美育与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中学时代,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又显得尤为突出,音乐教育肩负的正是这一重任。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音乐教学全过程中。《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作用。
现在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分为唱歌、欣赏、器乐、实践这四个主要方面。
要制订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师重教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例如,我所在的中学是—个完中,入学成绩普遍不高,因此在学生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好动、厌学,无学习方法可言,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自信,严重的还有一些自卑。我在上课时抓住他们好动的心理特点,每节课有10分钟进行自我才艺展示,开始的时候90%的学生都不敢上台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由多人共同表演展示到单独上台展示,很多好动的学生慢慢地成为课堂十分钟的“明星”。其中有一位同学主动找我谈话,说:“老师。我以前从未获得过这么多的掌声,也从未感受过大家的眼神、动作,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我来进行。我逐渐敢于上台了,也迷恋上了我们音乐教室的这个舞台,它使我增加了自信心,去面对了很多我以前逃避的东西。”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泛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
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人们的理想与情操;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如《十面埋伏》《嘎达梅林》《孟姜女》《苏武牧羊》《花木兰》等。
另外,音乐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团队精神”。这些音乐语言,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染中,不仅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
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
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能发生着影响,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中学德育心得体会2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淡化了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较少注重中学生心理倾向、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导向与塑造,从而导致人格缺陷,人格的缺陷最终导致教育教学目标的难以实现和落空。中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指挥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进步,更要关心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今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要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过重的学业负担、青春期特有的情感冲击、安乐家庭过度的“保护”和“期望”、现代社会变化加快、信息爆炸、经济飞速增长带来种种新的社会矛盾,都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剧了代际之间人们沟通的困难,这些都给学生以强烈的外在冲击和刺激。使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困惑,导致心理上的焦虑、苦恼和失衡。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直至厌学;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要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献献爱心,提高自我”,“美化校园,净化心灵”等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处隐藏10847个字……的现象。这种做法看似严格规范,并且德育的直接外显成效显著、立竿见影,但实际上学生对学校德育管理的“信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内心未必真正信服,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作为学校主要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牵涉面广,事务繁多,容易埋没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对如何打破常规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缺乏思考,往往呈现出“省心管理”现象,如只要学生在学校犯错,一些班主任往往图“省心”,缺乏对学生的教导,只是在道德的层面上简单、粗暴地加以谴责,继而向家长“告状”,请家长带孩子回家反思,德育管理粗放低效。在德育实践中,应更注重师生的平等交流,依托情感教育,尽力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角度,和学生建立信任,进行“心动激励”,突出德育的实效性。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心动激励”的前提
在德育管理中,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这就需要班主任真正从内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经常和学生开展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将教师自我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引发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如笔者曾看到有的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制定班规的时候,通过学生全员参与献计献策,继而通过班委会讨论、修改投票,最终全班同学表决通过才开始实施。小小的事例,充分发扬了民主,班规是学生定的,真正能起到约束学生并且使他们信服的作用。班主任能够在各项班级事务管理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人格,是对学生心动激励的基础。
2.在公正、多元化的评价中激励学生
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在师生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班主任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德育评价包括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如果班主任对学生作过多的负面评价,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正面评价,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高中生正处于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张扬自我个性的时期,个性迥异,需要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平时在班级管理中认真负责;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是对班级事务关心不多。班主任针对这类现象,要以积极、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和评价学生,肯定优点,鼓励改变不足,保持教师应有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晓之以理诚然不错,但更要从问题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多元化评价学生,让他们得到被肯定的愉悦,这样通常会更大限度地激励“问题学生”,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人生道路的转变。在德育过程中,需要通过积极、公正、多元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肯定和关爱,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继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从“数据管理”提升到“成长自省”
在平时的班级德育管理中,班主任往往通过学校“四项竞赛”等德育常规检查评比的手段评价学生,这是有必要的。但一些班主任会简单地以“分数”论管理成效,分数越高,说明班级管理越“好”。“分数”当然重要,但班主任由于过分看重“分数”,导致一些学生的无心之失难以得到理解、原谅和鼓励,反而因为惩罚使得学生内心滋生厌恶班级乃至厌恶学校的情绪,德育缺乏实效性。另外,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跟家长联系不够广泛和紧密,对大多数学生的个性把握不够,德育管理按“分数”一刀切,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针对性,导致德育工作很难得到学生认同。德育是立体化、动态发展的教育,在实践管理过程中,不能以单一数据来下定论,要及时转变德育工作的形式,寓教于乐,并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注重学生的“成长自省”。
1.德育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成长自省”
德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避免仅看数据而进行空洞的说教,要做到寓教于乐,将德育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如在德育过程中,将德育工作的形式变得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让他们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高尚的价值取向。如笔者曾创新德育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是“多人站报纸”竞赛,即同样大小的一张报纸上站的人多胜出,让学生体验和体悟团结合作。另一个是“看谁不走样”游戏,即第一个学生看了某样事物后向第二位同学描述,依次下去,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事物,但实际上都“走样”了,让学生体验和体悟了不要相信流言,更不要以讹传讹。显而易见,这样的德育活动形式相比班主任结合“数据”说教“班级同学不够团结,要加强团结来”之类的更有效果。此外,学校在德育过程中也会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步行前往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感悟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离不开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帮助。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使得德育工作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能够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成长的“密码”,在亲身参与中不断“成长自省”。
2.依托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成长自省”
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较快,学习竞争压力大,班主任的“数据化”管理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德育管理过程中,需要班主任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渗透进学校日常德育工作中去,把心理引导、心理干预和德育有机结合,为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真正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善于察言观色、提问交流、个别交谈,准确找出学生“扣分”等问题产生的原因,用温情感召、帮忙排忧解烦、释放压力、找寻快乐等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班主任的信任和关爱中慢慢实现转变。如笔者曾遭遇了一位学生S,因为晚上在寝室里故意损坏公物被扣分,到笔者这里已经开始哭了。经了解情况确认,学生并没有故意损坏公物,而是走得太急,脚绊了一下,把寝室移门的插销给弄坏了。尽管导致公物损坏,但从学生本身而言也是无心之失,并非故意,看着她很受委屈、很难受的样子,笔者一方面关心她有没有受伤,一方面教育她以后要小心,至于扣分情况让她别放心上,写份反思总结情况吸取教训。上述事例中,学生的无心过错行为导致内心压抑,担惊受怕,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该避免武断而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应该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多相信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皮亚杰曾说过:“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德育管理要避免流于形式和表面,更不能“省心”管理,只看“数据”,需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感。总之,学校应当进一步提升德育管理的水平,学生作为德育管理的对象,拥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学校在德育管理中要考虑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依靠家校协作,班主任和家长双管齐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制度约束、情感引导和说理教育相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会做人,积极自省,超越学校的常规管理,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终身健康发展。